消逝的形状——孩子眼中的彼岸世界 预告

发布日期:2018-11-15 17:38
消逝的形状
——孩子眼中的彼岸世界

儿童通过艺术,用美的方式表达出对所处世界的认知,创造的过程是孩子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通道,儿童将思维的图像客观化处理,最终形成成年人眼中所看到的童趣图式。

“死亡”在成人字典中,是一个会灼伤嘴唇的词汇,不会轻易提及,在固化的成人世界中,对于“死亡”的说辞从未被正视过,仿佛在这个“彼岸世界”里是充满避讳,是不吉利的,成人闭口不谈,孩子也无法认知。在医学上,人的死亡指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脑死亡。在佛教中,死亡是生命形式的消失,是一个“生死轮回”的过程;在基督教中,死亡是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承受归土之罪的结果;而在日本人眼中,人死后灵魂的安置与你死亡的方式有关,自然死亡者,你的灵魂将回到你身前所构建的天堂中,而自杀者,灵魂只能留存于自杀之地;在墨西哥人眼中,人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终极的死亡,肉体已逝,无人铭记,世上再无任何可见可循的痕迹,即真正的消逝……

成人眼里的死亡被成年人异化和理想化,拙稚的年纪所理解到的死亡,不同于成年人所陷入的模式,儿童眼中的死亡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分。成人和儿童之间存在某种艺术感知的差异性,从理解到表现,到最终的艺术表达上,出现了对死亡天马行空的理解,也造就了丰富的画面。这些图式符合儿童对于事物的原始认知,多数是以物体粗略的形状构成的,弯曲的线条、大致的外轮廓及主观色彩和自我愿望的混合。孩子在脑海中营造的“彼岸世界”,通过儿童天生对艺术的直觉和创造力用另类的方式延伸下去,让充满童趣的物体与死亡之间碰撞出了“消逝的形状”。

孩子通过视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死亡,是对死亡的再度认知和自我判断的深化,而这奇思妙想的过程即是儿童艺术的价值所在。
 
文/侯婧
2018年11月13日于昆明
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名称
消逝的形状——孩子眼中的彼岸世界
开幕时间
2018年11月17日 下午14:00
展览时间
2018年11月17日—2018年11月30日
展览地点
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艾维美术馆②号厅
(昆明市西山区西山森林公园内聂耳纪念馆对面)

主办
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艾维美术馆

协办单位
大圈小圈儿美术创意工作室、优贝

策 展 人:侯婧、熊卿
展览总监:魏欣

艺术总监:刘菁

执行策展:杨娇、陆世争、杨锐

翻      译:Anna Novikova

媒体推广:王月

视      觉:杜思懿、陈可

海报原画/杜思懿

海报设计/陈可

文章/侯婧

图片提供/大圈小圈儿美术创意工作室

图文排版编辑/玥

校对/刘菁、杨娇


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
——题记
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
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
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
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
我相信自己
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
不凋不败,妖冶如火
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
乐此不疲

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
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
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
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
我相信自己
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
不盛不乱,姿态如烟
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
玄之又玄

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
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
如同一阵凄微的风
穿过我失血的静脉
驻守岁月的信念

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
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
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
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
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
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

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
生如夏花,死如秋叶
还在乎拥有什么
图片 图片
   
  ——泰戈尔《飞鸟集(生如夏花)》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