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读集》——吴白雨个人作品暨东方美学艺术展 预告

发布日期:2016-08-02 10:09
云南民间传统陶瓷简介
云南陶瓷烧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滇中滇池区域,滇东北昭通地区,滇西保山地区和滇南的红河流域都出土过新石器时代的原始陶器实物。总的来说,云南陶瓷概可分为四大类型其一,以傣族、怒族、藏族等少数民族陶术为代表的慢轮堆烧土陶,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新平、元江、怒江、腾冲、香格里拉、永仁等地。其二,以玉溪窑为代表的高温釉下青花烧制技艺,分布在玉溪、建水、易门、大理、曲靖、禄丰等地,统称云南青花。其三,以华宁县华宁陶为代表的高温色釉陶器。其四,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制工艺为特色的建水陶。除此四类以外,还有遍布省内的民用土陶、粗陶、砂器和陶塑等其它类型。

1962年2月云南省博物馆葛继芳在《考古》杂志上发表题为“云南玉溪发现古瓷窑址”的报道,并认为窑址出土的残片具有元代青花瓷器的明显特征,揭开了古代云南烧造青花瓷器尘封的历史。文章一经刊出,迅速引起古陶瓷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玉溪窑”逐渐成为云南古陶瓷的代表性窑口。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化和考察区域的扩大,建水、禄丰、大理、易门、华宁、永胜等地相继发现古代青花瓷窑遗址,大大丰富了我们对古代云南烧造青花瓷器的整体认识。近年来,曲靖、研和、曲江、四川会理等区域又陆续发现古代烧造青花瓷器的线索,使云南青花的窑口数量扩大至十余个,分布于云南全省大部分区域,可以认为云南是我国古代烧造青花瓷器窑口最多,规模最大、出土实物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云南青花不仅是中国青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花瓷器烧制技艺向南亚传播的重要依据。明末清初,云南青花受到景德镇青花的强烈冲击,直至停烧。与此同时,云南陶工另辟蹊径,重新回归到陶器的烧制上,兴盛于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建水窑、华宁窑即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建水县素以“文献名邦”、滇南邹鲁”闻名于滇中,是云南南部受汉文化影响最深的地区之一。在当地文人的参与下,清代建水陶工开创了以“刻坯填泥”、“无釉磨制”为特色建水陶工艺技法,将文人书画艺术与陶瓷工艺相结合,使其成为了集诗文、书法、绘画、镌刻、雕塑等艺术形式于一体的陶瓷艺术形式。清末民国建水陶名家辈出,尤其以王定一、王受之、王式稷、向逢春、李月桥、王宪斌、萧茂元、高怀清、邱梦崧名声最著,代表器物有烟斗、汽锅、花瓶、文房用器等。
诗文敞口瓶 王定一作(清末民国)

“新兴姑娘河西布,通海酱油禄丰醋,华宁陶器烧得绿”,这句广为传颂的滇中名谚,便是对华宁陶器的重要评介。华宁陶始于明末清初,盛于清末民国,一直代表着云南高温色釉陶器的最高水准,尤其以乳浊绿、白釉最负盛名。华宁陶以日常使用的碗、盘、罐、瓶产量最大,也烧造陶塑和建筑装饰陶器,三鱼莲花净水器、儒释道三教合一等造型最具独特性。华宁陶釉色温润华滋,造型朴实生动,充满着自由、活泼的民间审美趣味。
文章作者:吴白雨


基本信息
主办
云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

承办
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艾维美术馆

协办
云南省陶瓷行业协会      玉溪博物馆
玉溪技师学院     弘益茶文化研究中心
大象艺术中心 玉之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冰蓝公社

策展人
刘菁

学术主持
王卫东

执行策展人
肖潇  肖子涵

展览统筹
毕婧妤 陈嘉嘉

展务
郭云幻   周蕊  侯庆祥

开展时间
2016年8月12日

开幕茶会
下午2.30

艺术家简介
吴白雨
云南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艺术与设计学院陶瓷工作室主持人
中国当代陶艺家群体“冰蓝公社”成员
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玉溪青花瓷烧制技艺” 主持人、传承人
云南省玉溪窑陶瓷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云南省高级工艺美术师职称评审委员
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委员会委员
玉溪技师学院、曲靖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吴白雨先生长期致力于云南传统手工制陶技艺的研究与实践,在当代建水陶研究与创作,玉溪窑烧制工艺复兴,云南原生矿物色釉配制等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将云南传统陶瓷美学融入当代艺术观念,以朴素、古雅、深刻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示云南陶瓷之美。
参加国际、国内陶艺展十余次,2014年在景德镇举办个人作品展。出版著作《中国当代陶艺家文献/吴白雨》、《云南青花瓷的工艺与绘画研究》,参编大型画册《云南华宁陶》。在《美术》、《中国陶瓷》、《陶瓷学报》、《中国陶瓷画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作品收藏于中国当代陶艺馆、云南省博物馆、宁波美术馆、玉溪市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学博物馆、云南大学等机构。
他身体力行地推动着玉溪、建水、易门、华宁、曲靖、永胜等地陶瓷研究和创作的发展,在云南省博物馆、云南大学、玉溪市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等研究单位举办公共艺术讲座,培养着众多云南陶瓷的青年从业者。2016年,《人民日报》“寻找工匠精神”栏目,刊出了对他的专访。

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
陈泰敏
自古以来,文人和手艺人之间一直保持着少往来又离不开的奇妙关系。文人终生追求的诗词学问在手艺人眼中总显得不切实际,手艺人安身立命之本的精巧匠作又常被文人视为俗格。文人爱闲雅,匠人重实用。自苏东坡、米芾以来,中国的艺术上便有了两大派系:文人艺术的阳春白雪派和民间艺术的下里巴人派。
虽说文人艺术的滥觞出自民间,但文人们却尽力地与民间保持界限生怕趋同。匠人们也钦羡文人的风雅,但苦于不能写字著书,内心总有几分失落后的忿忿不平。长此以往,历代文人们撰写的浩如烟海的著作中对工艺之记录九牛一毛且语焉不详。古代匠人的手艺尽管高明卓绝,时至今日也大多失传。当然也有例外的,诸如明清的计成、文震亨、陈曼生,近世的陈之佛、庞薰琹、王世襄、邓白诸家。在他们眼中,下里巴人的创造未尝不能阳春白雪,而阳春白雪的最高处又反似下里巴人。
以玉溪窑为代表的云南青花是下里巴人的艺术,它生于匠人之手,长于云南民间。玉溪窑在元明时期鼎盛,造型古朴,画风活脱,是中国青花的重要代表之一。虽说玉溪古窑遗址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经发现便声名远播,但约自明末清初停烧以来,玉溪窑青花都只是在博物馆中陈列着供人欣赏,离我们平日的生活已经很遥远了。直到在云南大学建校九十周年的校史档案捐赠会上,我与白雨兄相聚,他说他即将来玉溪恢复青花瓷的烧造,消息令我振奋。面对他,我相信这是玉溪窑复兴的开始。
我与白雨相交相知多年,互为知己挚友,他既是研究学问的专家又是长年致力于创作的艺术家,总是学术和技术并重。他在建水陶艺术,高温原生矿物色釉配制上取得的成绩自不必说,就仅在古书画鉴赏和名人手札的收藏上,也着实让我和朋友们艳羡。
随后的几年里,我看着他苦心采集原料,深夜拉坯烧窑,背负使命,身体力行。看着玉溪青花在玉溪窑发展研究中心烧制成功并受到全国古陶瓷专家一致肯定,也看着“玉溪窑青花瓷器烧造技艺”成功列入云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今天,玉溪、华宁、建水、易门等地也逐渐开始烧造青花瓷器,云南青花终于焕发出新的生机。
白雨兄就是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下里巴人,怀揣着高蹈之志,行走在彩云之南的山野乡间,如同他所绘制的云南青花,总是那么自由活泼又潜藏着几分清丽隽永的文雅气质.

文和纹-——吴白雨和他的陶
顾 力
“文人”和“禅”,大概是这些年陶艺活动中,常见的两个概念,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文人画的讨论及禅宗研究,终于波及到陶艺。
 吴白雨是文人,看他的陶的人,往往如此评价,而吴白雨常以“禅”字入陶,算是两者兼备了。禅宗“不立文字”,还是用文字传下一段段公案,其中吊诡之处,不能说,道不得。起码在清代,宜兴、景德镇,以及吴白雨今日所处的云南建水,文人开始介入陶瓷器的制作,文人情趣主导下留下许多令人追慕的经典,这“形而下”者,忽然就要去明性写心,传情载道。
吴白雨,浸淫书画廿载,何以又能潜心建水六年,到完全陌生的领域,以工艺性极强的陶瓷材质,表达同样的自我,其如何为,如何可能为?换句话说,陈曼生在今日如何可能,王世稷在今日如何可能?文人自古制陶者,无非笔头上的事,书之画之,再者设计造型,借人之手,抒他老人家的胸臆耳,未闻有解衣磅礴而如切如磋者也!做陶太苦,君子不器,实在不好意思。
在参与的陶瓷创作的初代文人那里,只需要将书画平移过去,平面转至立体,纸张印石变成陶瓷,书不论钟鼎篆隶,画不分山水美人,陶瓷不过是书画的新寄主。所不同的是,在传统观念中,纸张、兔毛或松烟的组合,要比陶土、拉坯轱辘和窑炉的组合要高级的多,就像在景德镇的“主流观念”中,瓷土比陶泥高级。
还好吴白雨没有这种“高级”观念,他在建水潜藏的六年中,取土碎石,拉坯烧窑,画青花,做色釉,茶、酒、花器,文房甚至雕塑,一一信手玩来,倒不像个衣冠斯文的教书先生,而是个拿捏泥巴的顽童。工作时,倾以热情,率性为之。我曾见到他在乐天陶社书写瓷板,腾挪跳跃,有公孙舞剑之势。待他投笔,字迹叫人难以释读,并他在建水所制的水盂、花器上的文字,我也是识不得。他作品上的文字,字体取法隶书之前,单字常被折叠锻打,重组成叫人熟悉却又产生疏离的纹样,放弃了去解读的想法,把注意力放到材料、形态和它的气质上去。
这样,“文”重新成为“纹”,文字最核心的表意功能被抽离之后,建水陶刻填书画的传统文人意味走到了当下,这是类似于摄影开始之后绘画的转变,去掉记录的功能性,心迹才得以显现。吴白雨把它的文字陶叫做“文字般若”系列,我想他的本意,就是要乘坐文字这个“般若”,到他寻找的真相之地去。在这个真相之地上,很多概念将被重新审视:传统和当代,大师和工匠,功能与审美......
而他,不会自封为那地的主人,所以才有这些作品摆在这里,叫大家默投好丑,智者不言,我已絮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