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3-03-22
洪云传——王洪云个人作品展 预告+ 查看更多
洪云传——王洪云个人作品展 预告
+ 查看更多
发布日期:2016-03-23 09:20
画风景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和写生,很容易画出自己的样貌来。
在一般人看来,绘画有自己的样貌是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从而把上面的这句话看作褒义。或许这样说更加准确:画风景的人,无论是借鉴他人的技法风格也好,还是停留在自己的绘画语境中也好,如果他的创作轴线,轻易地被我们看到其中的逻辑关系,那么所谓的样貌,只是一个封闭的绘画语言自我强化的内循环,对风景画创作其实没有太多意义。随着画风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之后,其负面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因为人们不会考虑吃饭、睡觉的意义,所以我们同样不会考虑此时此刻风景画创作的意义。时间跨度、数量多寡成为衡量画家成就的量化标准。绘画中形成的“样貌”,似乎足以让画家引以自傲。但是,只有绘画语言的重复和苍白描述,风景画是没有灵魂的。
如果说上述的“样貌”是风景创作的某个症结,那么,云南这个问题并不突出。所谓“十里不同天”,仅仅方圆百里之内,不同类型的风景在云南比比皆是。云南一位油画前辈,对他某个享誉海内的同学有所抱怨:只画那个题材(风景),凭什么那么大的名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句话背后提出了一个问题:风格的单一和多样,题材的单一和多样,究竟孰优孰劣?云南是风景的大省,又是风景画的大省,那么究竟是不是风景画的强省呢?我想,简化的评判标准应该是这样的:在对景写生的同时,画家是否进行了思考。也就是说,画家没有思考的风景画创作,只是“样貌”的一种简单重复,近乎本能。王洪云在这个悖论当中,就是一个典型。
王洪云风景画作品图式和语言多变和善变。很多次,我在画展中迟疑地看画、看标签,嘴里不住念叨:王洪云?王洪云?!……尽管对云南风景画创作的格局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观展时还是很谨慎——因为尽管王洪云这样的画家很少,但是他们总是在哪里躲着,冷不丁摆张作品出来,会让你惊讶。
王洪云是一个很本真的人,画画毫无策略。或许和陈流一起写生的时候,陈流绘画的风格就影响了他,或许王洪云觉得一次简单的风景写生来的过瘾,于是见山是山,见树是树,或许一时兴起,又盯着某个细节(如:草),画上一个系列……云南类似的画家不少,你看不到他固定的样貌,也看不到他特有的风格。他最近鼓捣着出画册,出画册也是毫无策略,只要见证自己成长经历的作品都放进去,不怕露怯。直面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磕磕绊绊,也是一种自信吧。在生活中和艺术中,我挺喜欢这样的人。
风景画可以轻易开始,可以轻易结束。2014年在陈流画展评论中用过一个句子,在这里可以再用一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中大概意思是凡事都有一个开始,但是很多情况下,善始却没有善终。所以,开始不是学问,结束才是学问。王洪云的作品只有两种状态,一、轻易开始,轻易结束;二、不轻易开始,不轻易结束。前者,和众多的风景画家一样,作品的意义仅仅在于记录、再现,习作而已。但往往是这个状态,让画家满足。后者,是一种学术态度。在本质上,后者是拓展了风景画的概念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面对我将室内景物当作风景画放在展览中的质疑,本人礼貌地保持了沉默。在《风景之上:因绘画而生的精神指向》一文中,我是这样描述其间的区别的:“景物之所以能够成为风景,基于人类历史上的两次革命性跃进:劳动生产力的跃进,使得人类可以征服更加广阔的自然,某些特定的领域——亦即当下所谓的自然奇观,不再被人类视之为畏途,由此被人类的视阈所容纳;而审美意识的跃进,使得人类脱离感官的快感进入到思维的快感。由此,外在的景物不再是冷冰冰的物质存在,在人类思想的润泽下,变得柔软。当我们的情感一再得以积累和传递,景物于是成为人类生存中的风景,可以一再眺望,一再感怀。”王洪云和他的作品,就是上述说法成立的一个例证。对于云南风景而言,风景的多样,是地域特性;多样的风景,是精神特性。
在王洪云的风景作品中,呈现了多样的风景。而且,作品和作品之间,抑或说系列和系列之间,我们看不到逻辑的关联。他的作品是跳跃式的,形而下与形而上对立,且可以巧妙地转换,这是王洪云与生俱来的优点:没有矫饰。同时,他作品中形而上的成分更多。也就是说,作为云南风景画创作的精神特性,在王洪云作品中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内在“样貌”。
我将王洪云的《草》系列,视作风景多样和多样风景转换的一个节点。来历不明的光斑,投射在纤毫毕露的草丛当中。某种神性,在这里体现。要有光!尽管这话是王洪云说的,但是我依然感到了画面背后的一种隐忧。多样的风景,不是意味着题材的多变,而是意味着一个画家的画笔是触及了外在景物的表象,还是触及了背后的精神实质。可以肯定地说,王洪云触及到了两者,而更多地指向了后者。所以,我想风景的多样和多样的风景在王洪云这里,仅仅只是一外一内的绘画图式与精神内核,而不是难以调和的悖论。
本文的题目,并不是耍小聪明的文字游戏。特此说明,立此存照。
文/汤海涛
汤海涛,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云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青年美术家艺术委员会副主任 云南省文艺理论家协会常务理事。
基本信息
展览名称:洪云传——王洪云个人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年3月23日下午14:00
学术研讨会时间:2016年3月23日下午16:00
学术研讨会地址: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咖啡馆(艾维美术馆旁)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3日——5月6日
展览地址: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艾维美术馆(乘车至西山森林公园停车场换乘艾维美术馆接送专车。)
展览名称:洪云传——王洪云个人作品展
开幕时间:2016年3月23日下午14:00
学术研讨会时间:2016年3月23日下午16:00
学术研讨会地址: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咖啡馆(艾维美术馆旁)
展览时间:2016年3月23日——5月6日
展览地址: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艾维美术馆(乘车至西山森林公园停车场换乘艾维美术馆接送专车。)
主办单位:云南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 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艾维美术馆
策展人:陈流
学术顾问:陈坚
学术主持:汤海涛
执行策展:刘菁
策划团队:杨龙、肖潇、邓婷
展务:陈嘉嘉、许晓、郭金幻、肖子涵
媒体支持:雅昌艺术网、中国水彩、云南网、瀛瀛说艺、FM91.8、春城晚报、都市时报
红天·绿云
王洪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云南,就像云南特有的鸡枞、干巴菌等野生菌一样唯这里特有,离开了这块土地就无法自然存活,即使人工栽培成了也会失去原有的味道和口感。王洪云就出生在云南盛产野生菌的楚雄,从小生长在山野的他自然成为采菌子的高手,在杂草丛生的林间,循着蛛丝马迹,他能轻松识别出哪些是珍稀的菌子,哪些是无价值的杂草、落叶、泥块。也许是这在杂乱中找寻山珍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置换成为王洪云对事物呈现出的各种图形图像的识别能力。
喜欢王洪云的绘画理由很多,最直观的理由就是喜欢他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云南味道。无论是表现静谧山川河流还是令他纠结的喧嚣城市,都强烈地渗透着他真切的自身体验。云南相对偏远的文化生态让王洪云避免了过多的干扰,使他沉迷于传统的绘画理念和技术,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有关绘画的基本问题,就像云南的野生菌只能生长于城市之外的山野一样。王洪云保持了他自身独有的气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找到了最便捷、也是最开放的绘画表现途径,尽情地表现着各类绘画主题。反之,那些或主动或被动受到了太多干扰的同龄人则选择了一些要么与绘画无关、要么回避绘画基础的方法,渐渐变成食之乏味的“人工菌”。
王洪云从求学开始大部分的时光是在昆明度过的。熟悉他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在面对外部城市生态和内心成长阶段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他总是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一直很难真正融入这个大环境,很多时候他只能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与这个城市发生着似乎有关又似乎无关的关联,有对抗,有妥协。正如他的城市题材绘画创作《我们不属于这里》系列和《浴》系列。在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简单的品质,以单纯的性情直接对话海量的文化信息。正因如此,他一直没有偏离绘画的领域,逐步把绘画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需要、生活的兴趣。他的创作理念也从对抗、妥协慢慢转变为独立、诙谐。悄悄懂得了在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外还有灰色的真谛,体验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话题。随之,他的《浴》系列创作也从简单的对抗模式慢慢转化为更加包容如《浴~皈依》《浴~光》《浴~抚慰大地》……
因为简单,王洪云没有同龄人在毕业后的多次转换工作的经历,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因为简单,他能够更深入的痴迷于他热爱的话题,寻找到他独特的绘画语境。持续的不间断的绘画自然让他在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经验与成果。现在,他的绘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而是专属于他的红天绿云的个人世界,是他独有的、“见手青”的、略带毒性的野生菌的味道。云南的野生菌带给人们独有的云南味道,王洪云也正在用他的眼睛捕捉着,用他的画笔塑造着地道的云南味儿。
文/陈流
陈流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云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洪云介绍
1986年出生于云南楚雄牟定,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壁画专业,导师陈流。现任云南艺术学院特聘副教授,云南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从事绘画创作。
2008年 个人油画展,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昆明
作品《我们不属于这里》系列入选第四届云南省美协会青年美术家提名展
2009年 “崛带帮”联展,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昆明、 “遗失的风景”个人油画展,云画廊,昆明
2011年 “金蝉脱壳”—中国新写实绘画展,框余画廊,昆明、作品《稻田》获“回望·云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优秀奖,文达画廊,昆明
2012年“自画像-2012夏季群展”,hi小店,北京、作品《林荫》获“云南省青年美术家作品·普洱展”二等奖,普洱美术馆,普洱、“中国保利·翡翠凤凰”文化艺术展,海埂会堂,昆明
2013年“春光乍泄”联展,hi小店,北京、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艺术展,国际会展中心,昆明、 “夏木可人”联展,hi小店,北京
2014年作品《魏宝山的阳光》入选“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作品《浴·漂流》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展”、作品《浴·漂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展、未知意象-风景油画展,二酉山房艺术馆,成都、作品《岁月如此》等入选“水色斑斓”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家提名展,昆明市博物馆,昆明、 “浴”系列王洪云个人作品展,韵画廊,北京、作品《浴·漂流》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水彩二等奖、 “开放主题-第四届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双年展”,云南省博物馆,昆明
2015年作品《浴·占领》等3件作品入选“异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邀请展”,5艺术中心,北京、作品《浴·大好河山》等5件作品入选Hi21新锐艺术市集,兰境艺术中心,北京、作品《浴·城市之上》等6件作品参加“旖旎—云南省优秀水彩艺术家作品展”,东莞美术馆,广东东莞、源~流——中英水彩世纪对话(湖南艺术博览会),湖南省展览馆,湖南
2016年作品《过客~藏香猪》《玫瑰园》入选“百名画家画云南”美术作品展,云南昆明、《浴~晨》等5件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年度提名展2015”,莞城美术馆,东莞
红天·绿云
王洪云是土生土长的云南人,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离开过云南,就像云南特有的鸡枞、干巴菌等野生菌一样唯这里特有,离开了这块土地就无法自然存活,即使人工栽培成了也会失去原有的味道和口感。王洪云就出生在云南盛产野生菌的楚雄,从小生长在山野的他自然成为采菌子的高手,在杂草丛生的林间,循着蛛丝马迹,他能轻松识别出哪些是珍稀的菌子,哪些是无价值的杂草、落叶、泥块。也许是这在杂乱中找寻山珍的能力,潜移默化地置换成为王洪云对事物呈现出的各种图形图像的识别能力。
喜欢王洪云的绘画理由很多,最直观的理由就是喜欢他作品中流露出的强烈云南味道。无论是表现静谧山川河流还是令他纠结的喧嚣城市,都强烈地渗透着他真切的自身体验。云南相对偏远的文化生态让王洪云避免了过多的干扰,使他沉迷于传统的绘画理念和技术,可以心平气和地解决有关绘画的基本问题,就像云南的野生菌只能生长于城市之外的山野一样。王洪云保持了他自身独有的气质,具备了扎实的基本功,找到了最便捷、也是最开放的绘画表现途径,尽情地表现着各类绘画主题。反之,那些或主动或被动受到了太多干扰的同龄人则选择了一些要么与绘画无关、要么回避绘画基础的方法,渐渐变成食之乏味的“人工菌”。
王洪云从求学开始大部分的时光是在昆明度过的。熟悉他经历的人都知道他在面对外部城市生态和内心成长阶段有着诸多的不适应。他总是徘徊在城市的边缘,一直很难真正融入这个大环境,很多时候他只能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与这个城市发生着似乎有关又似乎无关的关联,有对抗,有妥协。正如他的城市题材绘画创作《我们不属于这里》系列和《浴》系列。在逐渐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简单的品质,以单纯的性情直接对话海量的文化信息。正因如此,他一直没有偏离绘画的领域,逐步把绘画的理想转化为现实的需要、生活的兴趣。他的创作理念也从对抗、妥协慢慢转变为独立、诙谐。悄悄懂得了在非黑即白的简单认知外还有灰色的真谛,体验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话题。随之,他的《浴》系列创作也从简单的对抗模式慢慢转化为更加包容如《浴~皈依》《浴~光》《浴~抚慰大地》……
因为简单,王洪云没有同龄人在毕业后的多次转换工作的经历,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专业方向。因为简单,他能够更深入的痴迷于他热爱的话题,寻找到他独特的绘画语境。持续的不间断的绘画自然让他在这一领域积淀了大量的经验与成果。现在,他的绘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而是专属于他的红天绿云的个人世界,是他独有的、“见手青”的、略带毒性的野生菌的味道。云南的野生菌带给人们独有的云南味道,王洪云也正在用他的眼睛捕捉着,用他的画笔塑造着地道的云南味儿。
文/陈流
陈流简介
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云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
王洪云介绍
1986年出生于云南楚雄牟定,2013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壁画专业,导师陈流。现任云南艺术学院特聘副教授,云南美术家协会水彩艺委会委员,从事绘画创作。
2008年 个人油画展,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昆明
作品《我们不属于这里》系列入选第四届云南省美协会青年美术家提名展
2009年 “崛带帮”联展,云南艺术学院美术馆,昆明、 “遗失的风景”个人油画展,云画廊,昆明
2011年 “金蝉脱壳”—中国新写实绘画展,框余画廊,昆明、作品《稻田》获“回望·云南省优秀青年美术家提名展”优秀奖,文达画廊,昆明
2012年“自画像-2012夏季群展”,hi小店,北京、作品《林荫》获“云南省青年美术家作品·普洱展”二等奖,普洱美术馆,普洱、“中国保利·翡翠凤凰”文化艺术展,海埂会堂,昆明
2013年“春光乍泄”联展,hi小店,北京、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艺术展,国际会展中心,昆明、 “夏木可人”联展,hi小店,北京
2014年作品《魏宝山的阳光》入选“七彩云南,多彩贵州”中国美术作品展、作品《浴·漂流》入选“第二届全国青年水彩展”、作品《浴·漂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水彩展、未知意象-风景油画展,二酉山房艺术馆,成都、作品《岁月如此》等入选“水色斑斓”云南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家提名展,昆明市博物馆,昆明、 “浴”系列王洪云个人作品展,韵画廊,北京、作品《浴·漂流》获云南省美术作品展水彩二等奖、 “开放主题-第四届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双年展”,云南省博物馆,昆明
2015年作品《浴·占领》等3件作品入选“异彩-中国当代水彩艺术邀请展”,5艺术中心,北京、作品《浴·大好河山》等5件作品入选Hi21新锐艺术市集,兰境艺术中心,北京、作品《浴·城市之上》等6件作品参加“旖旎—云南省优秀水彩艺术家作品展”,东莞美术馆,广东东莞、源~流——中英水彩世纪对话(湖南艺术博览会),湖南省展览馆,湖南
2016年作品《过客~藏香猪》《玫瑰园》入选“百名画家画云南”美术作品展,云南昆明、《浴~晨》等5件作品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年度提名展2015”,莞城美术馆,东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