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造境》展览艺术家

发布日期:2019-04-11 16:02
在《造·境——郭仁海 缪远洋 王玄作品展》展览期间,我们与三位艺术家进行了一次谈话,在策展人与艺术家对谈当中,艺术家各抒己见,表达了对这次展览的希望与感受。也祝愿他们的展览,无论是对学生、艺术爱好者还是艺术家本身都是一次反观与成长。



对谈嘉宾

对谈主持:刘菁
本次展览策展人

对谈嘉宾、参展艺术家:缪远洋、王玄、郭仁海

以下简称:

刘菁/刘 郭仁海/郭 缪远洋/缪 王玄/王



郭仁海、缪远洋、王玄三位艺术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他们的风格与方式明确极具个人系统。这次展览《造·境——郭仁海、缪远洋、王玄作品展》来自他们的不同阶段,展现的作品也有各自的意图和相应的状态,今天我们把三位艺术家邀请到我们的美术馆和大家做一个对谈。



话题一

艺术风格的形成


刘:想和三位老师探讨一下,在什么时候出现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当时是通过怎样的契机?

郭:我觉得油画语言和师承、环境是紧密相连的,还有自己在长时间实践中形成的习惯,通过这几点逐渐产生了自己绘画风格的面貌。这和自己的个性和喜好也是紧密联系的,所以才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




话题二

艺术与性格


刘:其实从一个艺术家的作品中基本能看出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想和各位老师探讨的是作品中是否有您个人的印迹?现实中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或者说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与本人有怎样的联系?

郭:绘画和性格有一定的互补性。比如说刚才我们聊到的俄罗斯艺术家苏丁,他是一个很内向很腼腆的人,但是他的画很有表现性,他会运用大笔触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这一点是因人而异的。

王:梵高的内心非常的痛苦,但是他后期的作品却非常的明亮和温暖。

缪:作品还和艺术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系。比如我在成都读的研究生,处在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时候,画卡通画属于非常自然的现象。但是如果环境变了,艺术家创作的作品自然也会有所改变。





话题三

郭仁海与"绿"



刘:刚刚在整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工作人员首先想到的就是郭仁海老师,在展览预展的时候很多人就说觉得您的作品特别清新,风格迥异,心里想着是不是一个很年轻、细腻的年轻人,但实际上您是一个来自东北比较豪放的艺术家,您的作品里面有什么想表达的吗?为什么作品都离不开绿色?

郭:我觉得人的性格都有两面性,虽然我生活上是一个很随意、自在的人,但在绘画上,有时体现的是我性格的另一面,比较细腻的一面。另外,我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挺幸福的。因为从小就喜欢绘画,现在又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创作,对现在的生活状态还算满意。

之所以在作品中体现绿色,是因为我是一个北方人。北方的四季比较明显,到昆明来发现一年四季都是绿色。这源于在不停的写生过程中,有一次在西双版纳画画,有一张画画了一天且及其不满意,我就把颜色刮掉了,因为绿色用的比较多,最后就形成了一个基本上是绿色的画板,当时觉得色调很好看,我就抓住那一刻的感觉,快速的在上面画了一个小写生,感觉挺好。第二天我就顺着这个感觉画了,一直这样画了有十几年的时间,虽然绿色是生命和精神状态的颜色,但是自己觉得还是重复的太多,这也许是我下一步在绘画上应该要注意和面对的问题。





话题四

缪远洋与“风格变化”

刘:谢谢郭老师,其实我上次到缪远洋老师工作室的时候,看到了您早期的作品,早期作品相较于现在的作品还是有着很大变化的。特别是近期的纸本作品。我们整个团队在布展的时候,您的很多作品还是特别能打动我们的,我们还是比较想知道您早期的作品与现在的作品有着怎样的变化,可以请您讲讲吗?
缪:刚才郭仁海也说了,其实艺术主要分两种。一种就是莫兰迪,他可以一辈子在一个地方专注的研究一个问题。另一种就是毕加索,他一生在研究很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风格化的问题,不应该用风格化去规范一个艺术家,而是更多的看他有没有真实的去表达当下他的感受。比如说刚刚说到读研究生,后边又经历了一些事情,作品就出现了一些变化,但我还是尽量的遵循我内心的感受,不管是在画“茶马古道”还是“风景”的时候。比如上次我们说到的,在西双
版纳画风景的时候,那时候的白塔的选择其实都是合乎我自己内心需求的。

刘:是的,感觉您画西双版纳那个系列的时候,应该是在非常轻松的情绪里面创作出来的,是吗?

缪:是看着轻松,其实还是复杂。记得去西双版纳那次还是我第一次出去写生,因为我们三位是在同一个工作室。我负责人物、郭仁海老师负责风景、王玄老师负责静物。所以我在风景这一块画的少一点,记得当时去版纳画风景的时候很糟糕,并没有画风景。任何一种题材、内容都需要有一定的材料、形式来匹配,可是没有做一个具体研究,所以当时在画的时候还是很吃力。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画的时候有一个圆形的板凳,我就翻过来画了一个圆。当一个圆存在的时候,我觉得那就是我内心的风景。可能和扇面有关系,虽然我没有画过国画,但内里面可能有中国文化的感受和气质,包括选白塔,也许那就是我那个阶段的一种文化符号,是一个契机和切入点。



话题五

王玄与“选择”


刘:现在流行一个词“人设”,郭仁海和缪远洋老师给我的感觉都比较轻松,相对来说王玄老师的“弦”崩的可能更紧一些。我们知道王老师之前从事其他职业,但是也和艺术相关。那我想问一下您理想中想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者什么样的状态?或者这样说,如果让您重新来选择的话,您的理想是什么?

王:如果重新选择,我还是想画画,但不会像现在这样。我画画一直处在矛盾的状态,在画画上我不愿意做重复的工作。这几年就在研究这个问题,也画了一些风景。画风景是源于在农村生活的背景,对自然的感受,但也并不想一直画风景。以前学设计,画了十几年,我年龄比他们大,但画龄短一些,半路出家,长期以来因为不是专业出身,心里还是比较纠结。



话题六

艺术与艺术家

刘:我想问一个共性问题,三位什么时候才决定终生从事艺术的创作的,或说做一名艺术家?有什么渊源?

王:我家比较特殊,我哥哥姐姐都是画画的。从小在村子里,父母不愿意让我们与村子里的小孩子玩,没什么玩的我们就画画,用彩色的泥土或者粉末调和米汤来画,那么现在来看就是综合材料了,那时候画画很自由也很快乐。反而上了大学进行了专业的学习之后会带来很多苦恼,这种苦恼困扰我很长时间,现在有时候我想为什么现在画画会苦恼,小时候却那么开心?我想我还是应该回到初心。

郭:我是吉林人,小时候在北方,从小有个梦想就是能成为村子里面画棺材的人,画24孝。那时候会画棺材的人都是手艺人,是有一定地位的。小时候冬天冷,快到吃晚饭的时候窗子上会有哈气,我就用手指在上面画画,读高中的时候接触了一个美术老师,他是东北师范大学动乱被开除的老师,有了这位老师的教导,才发现画画这个事情还可以成为一件比较体面的事情,所以后来在他的鼓励下,我去了一趟北京,去了中央美术学院、琉璃厂。看到中央美术学院的学生,当时在我心目中产生了羡慕之情,自己也想成为那样的人。真正把这个事情付诸实践是因为大学认识了任传文老师,从那时候起才觉得自己差不多能成为一个画画的人。到现在也不敢把自己称为一个艺术家,还可以努力也还有空间,现在我可以把我的爱好变成职业,我觉得是乐在其中的事情。

王:我是从高中跟着我哥画画,那时候我就想成为他那样的人。

缪:不是从一开始就会树立这样的意识,都是慢慢的发展的。我想每个小孩都喜欢画画,我初中时候特别想临摹三国演义。记得小学一次晨跑,校园里面有美术展,看到有人临摹了徐悲鸿的《马》,第二天5点钟起来就去偷那张画回来临摹,也不知道是不是兴趣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真正开始系统的接触画画就是上高中的时候了。

王:小学最牛就是出黑板报了,美术比赛总是第一。

郭:我小学的时候,美术老师根本不会画,多数时候就是美术老师说:你去画。然后我们就画了一个暖壶和茶缸子,同学们很羡慕,就觉得太自豪了。

缪:高一或者高二,我开始去文化馆学习画画。刚开始学习画石膏和水果,有一次我的父亲走过来看到我的画说我画的不对,就过来拿我画面上的那支笔,一拿才发现是我画的,那时我倍感自信。后来也没有想成为画家,但是产生了一种对画画非常有好感的感受。


话题七

艺术对于艺术家的意义

刘:跟三位老师聊下来,你们都觉得成为一个艺术家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那作为我们艺术从业者,其实每天身处这样的环境也觉得很幸福。其实每个人都离不开艺术,不论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我想,作为三位艺术从业者也好、艺术家也好。艺术对于您的意义是什么?

郭:绘画对我的意义就是能让我平衡生活中的不如意,能让我产生幸福感,能过滤掉我生活中的烦恼。成年人的世界有时很复杂,是绘画让我觉得生活还挺有趣的。也常在想没有爱好或者爱好与生计脱离的人,这个年龄在做什么?人到中年,他们的生活有趣么?这样想我还是觉得自己是幸福的。

王:我37岁才开始画画,是那时才就决定要画画的。

郭:2002年去过北京中央美院读书,回来就觉得不会画画了,挺绝望的,但经过了这个过程以后,现在还是觉得挺有趣的。

刘:什么时候又开始建立起来信心?

郭:2005年以后吧,自己送画获奖以后就开始有自信了。

王:我也是第一次送出去的水彩画获奖后产生的自信,所以展览对艺术家来说还是很重要的。


话题八

艺术与展览

刘:那么又回到展览本身。展览实际上是呈现作品的方式,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想和三位老师探讨一下,这个展览对您们的意义在哪里?最终想呈现给观众的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缪:我们开始选择艾维是因为它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态度.其实我们三个都有随时反省的意识,我们的目的就是作为在大学里教学的老师,把这次展览做成一个汇报展,通过这个展览对自我的绘画进行一个整体调整和梳理,希望这次展览可以的到各位老师及同行的批评。

王:画画本身是一个比较自我的事情,实际上就是一句话: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常常自己有些问题是看不清的,如果通过展览来反观自己的话,这无疑会从侧面反映出一些问题来并引起一些思考,这对于我们来讲更有意义一些。其实这次展览在筹办期间,我发现真的还是带出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说立场、态度。在没有做展览之前会想这些问题,但不会积极的去想应该用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这个问题。


话题九

艺术与彼此


刘:其实我们这个展览也是切片式或是阶段式的展示,我们也希望每年通过这样的展览,以这样的状态和大家有一次合作,我们也希望三位艺术家能够呈现更多更好的作品出来,无论是探索性的也好还是实验性的作品。最后,还有一个  大家都很想知道的话题,就是通过刚刚三位老师的聊天,还有我对您三位的了解。三位老师是来自同一个高校、同一个工作室、在私下也是非常好的朋友,在工作、生活中可以说都是不可分的。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对别人的印象,我想知道三位艺术家对彼此的印象和感受,这也是我们团队、工作人员还有包括观众很想知道展览背后的故事。

郭:我们在一起工作快21年了,平时我们画画都在一起,上课的时候也是一个工作室,接触较多,也很亲密。长时间的磨合使我们这种默契在教学上可以搭配的很自然,并且我们对于艺术的看法和观点也相差无几。

缪:当初我们的工作室取名为“意像油画工作室”的时候,没有选择“写意”,就是希望用包容的态度去接受,“意象”是一个更广泛的观念,而“写意”只是一种表达方式。

郭:王老师是一个敏感的人,很聪明。我觉得自己恐怕只能算运气好的那种。

缪:郭仁海给我的印象是智慧的,这么多年选择绿色,其实是及其当代的,而且选择绿色且坚持了那么多年是有代表性的,是有当下观念绘画的理念在里面的。王玄天生就是艺术家,他是有艺术家气质的。

王:我们虽然在一起那么多年,但是我觉得在绘画上恰恰是应该拉开距离的,彼此应该更独立。

郭:这一点与环境是有很大关系的,语境变了人就会变,所以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在什么地域考虑什么问题。

刘:地域性对艺术家的影响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也是一直逃不开的话题。

缪:地域性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也不要禁锢在自己的地域性中,地域就是艺术家的特色。有些人说:你不要考虑去接受中国传统,你骨子里就有中国传统。

王:可以放开一点,不要刻意去强调地域的问题,这都是相对概念,客观肯定是存在的,他有自己的优势和资源。

刘:我们今天聊的这几个问题都很好,但还是要把展览的意见留给我们的老师们还有业内的各位领导,感谢今天三位老师来到美术馆,那么,在未来的几年时间当中,我们也会用不同的方式和语言继续呈现三位艺术家怎样在自我关照和探索的过程里面逐渐改变。

 



展览时间

2019年3月30日——2019年5月20日

(预展时间:2019.3.30——2019.4.11)



展览地点

云南昆明(云隐·西山国际艺术交流中心)艾维美术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