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相图鉴——姚钟华访谈录

发布日期:2018-02-01 00:04
《世相图鉴--姚钟华水墨漫画新作展》展期已经过半,从开幕到现在,每天都有不少慕名而来,喜爱漫画的观众前来观展。在看过姚钟华先生的水墨漫画作品后,不少观众在被这些意趣生动,幽默诙谐又针砭时弊的漫画所打动的同时,也对创作这些画作的艺术家产生了好奇心。于是,艾维美术馆专门做了一期访谈,对姚钟华先生的日常生活,创作心得,读书旅行见闻以及对艺术的看法等等方面,进行一次全面的再现,以飨广大观众和读者。愿能管中窥豹,领略一番艺术家的生活风貌。

          姚钟华

姚=姚钟华
刘=刘菁
安=安娜(Anna)

关于读书、旅行和交友
 刘:
现代人总结的生活品质,有几个要素,第一个就是读万卷书,是一个突破时间的维度,第二个就是行万里路,突破一个空间的维度,第三个就是交很多很多的朋友,就是间接的和很多人的生活、经验发生连接。事实上,这些在您的生活中已经达到很多人羡慕的高度了,您觉得这三个点,在您的创作上,对您有没有限制或是帮助呢?

姚:
我认为人都有两面,读书多有时也会成为一个框,我不敢说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觉得读书是要读活,要融会贯通,变成自己一个生动的经验。书促使你更深刻的认识现实和自我,如果读书不能让你更接近观察到事物的本质,我觉的这样的读书是没有意义的,那就是书本还是书本,你还是你,现实还是现实。所以如果把书本与现实的自己的感受、体验以及对现实、人与人的交往融会贯通起来,我觉得才有意义。
 
刘:
在这样信息繁杂的时代,若人愿意特意留出时间阅读,需要极为宁静的心态。能够静下来读书是不易的。您现在每天保持阅读的习惯吗?
 
姚:
我有个朋友,他读康德的“三论”,批判的理论。哲学书很难读的,他告诉我,三本书他读了800小时,每天两个小时,非常认真的读,此外,生活中他还有各种各样的事情,这个人就是范曾。他写哲学方面的东西,把中国和西方的哲学来对比的写,我觉得很不容易,因为你对中国的哲学要懂,对西方的哲学也要懂,如果你把两个作为对比是要有很多的积累。只读这本书就读了800个小时,每天两个小时雷打不动,这要很大的毅力,除了毅力还要有理解力,将其融汇贯通。这很少有人可以做到。
我自己的阅读,现在时断时续。也没有严谨的计划。
 
刘:
那有没有一本书是您反复在读,并且是最喜欢的?
 
姚:
这个很难说,比如说有些书,绘画方面: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我都读过好多遍,虽然这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很多道理很深刻。这本书是对唐代以前绘画的理论的方法的总结。有些论点很精辟,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
您走过很多地方,您最大的兴趣和关注是什么?
 
姚:
很难说,这是不断转移的,但是绘画是我的兴趣点,也是我的职业。无论中西的历史文化,我都很有兴趣,也收藏了一些东西,作为研究和欣赏的对象。在美国,我会去逛跳蚤市场,丰富极了,就像把美国人的生活从房子里打开放在光天化日之下,可以通过跳蚤市场了解美国社会和文化。我在北京也逛潘家园,有的朋友和我说他在哪里发现过埃及的东西,这是通过北方的丝绸之路传过来的,这条路之前是由匈奴人统治的。理解中国文化,往往从长城分割开来的,我套用一句话,生活在长城内外的中国人,其文化都是连在一起的。我读法国人格鲁塞写的书,他写了欧亚大草原,这样我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看这些器物时,就看到了文化之间的连接,这样来看历史,中国应该怎么样去理解,中国就是一个民族的聚合体。辽金西夏……我对中国的历史有一种感性的认识。我可能会写一本书,《可以把玩的历史》,不仅是在把玩古物,那也是在读历史,是一个可以看得见、可以触摸的历史。我的兴趣一个是中华文化的传统,一个是外国的传统,作为人类的一份子,不要把传统只想成是自己国家的传统,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都是我们共同的遗产。我在美国住了三年,我去的初衷是想了解二战后美国的艺术发展,我也用心去了解,当代艺术里我对一些东西有感觉,有一些又不喜欢。我去过四次墨西哥,玛雅只是一个时间段,印第安人在哥伦布到达以前,他的文化就已经非常丰富了。包括中亚,古埃及,印度,这都是人类的财富。艺术是相通的,他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很多是可以连接的。音乐美术比语言更容易沟通。
 
刘:
总觉得好的朋友像茶,香气宜人,润人心腑,留下一些回味。您对交朋友有什么样的感受?
 
姚:
黄永玉老师和我说过,交朋友应该交比自己老的朋友,交和你同辈的朋友,也要交比你小的朋友。交比你老的朋友,你才可以认识历史,历史除了书本上,最直接就是口传,在我学生时代,很多老师,他们都六七十岁了,这是人生最难得的际遇。杜甫有一首诗《壮游》,“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这是说七岁的思想是十分壮阔的,念这个诗如咏叹凤凰、神鸟,九岁的时候在书大字,有了一大包作品,离开了小朋友,结交的都是老一辈的人,老一辈给的经验是书本不能代替的,所以我有许多比我年长的朋友,所谓的忘年交,我觉得非常重要。中国传统禅宗讲,以心传心,知识经验是靠人直接传授的,在西方也是一样的,像罗丹,他把他的经验和感受,传给了他最重要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布德尔又传给立体派雕刻家扎德金,扎德金作为立体派雕刻家已经与罗丹相距很远了,但是一脉相传,这样的直接传授和交流是至关重要的。中国过去书院式的教育就是以心传心,现在已经是应试教育了。我是中医世家,我的祖辈都是一代人教一代人这样传下去,是童子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都是通过童子功下传去的。我为什么没有学医呢?我父亲学的是西医,他到过日本、美国学习过,西医无所谓童子功,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完全是不一样的,但不能说这是不好的。书院式的传授在中国已不存在了。那么除了结交老的朋友,还要结交同辈的朋友,这样的朋友会有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命运,面对同样的挑战。他们的经验和成就弥足珍贵。而年轻的一辈他们面临的问题和对当下社会对了解,和我们是不同对。要了解当今的社会就要了解青年人。有了老中青的朋友,就把你的经验和知识延伸到了更长的时空里面。

    
                                 姚钟华先生于昆明家中接受访谈


心灵的自由
刘:
当人不再计较输赢、深浅、大小、多少、真假的时候,会获得自由吗?您获得心灵上的自由吗?

姚:
很难说,任何人可以是自由的,也可以说不是绝对的自由,受社会的制约。成功与不成功的考量,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的淡化。在我年轻时,我会计较素描的得分,后来画的多了,就不在意一张画的得失了。人会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不能说绝对的超脱。就像我,我年轻时心气很高,也是很在意成功的。但是到现在,逐渐认清楚自己的局限,觉得尽力就好。
 
刘:
画这些漫画时,您也是很放松的,不去想自己是一个油画家的身份,是否得到了新的自由?

姚:
人生就是不断的探求,也是淡化名利的过程,去画你自己想画的东西,不计成败,反而放松。苏东坡讲过一句话:“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就是说不刻意去写想要写好的字,反而写得好。

刘:
心灵要获得自由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当您已经知道这些代价的时候,您是怎么面对的。
 
姚:
一个人心灵是要受到来自客观的很多压力的,但也有主观的,有时候是战胜自己。鲁迅说:我经常在解剖别人,实际上我更多的是在解剖自己。在艺术上,有很多是自己的感觉,再画的过程中一些语言是怎么想起来的,比如《老人斑》,绘画要和自己的生命连接才有意义,这样的感觉并不是我一个人才有的,这样的感受是非常珍贵的。高尔基说过一句话:一个艺术家就是要能够发现自己的感觉,而且能把它表现出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感觉,而不仅是发现一个客观的生活。客观的生活你把它如实的表现出来并不是艺术,感觉或者哪怕一瞬间就是艺术的一个元素,要很好的去感受你的感受,就是在你的感受上去升华,再去体味和琢磨。最好的艺术都是这样的,可以很好的抓住自己的感觉。艺术家的灵感是最珍贵的,抓住灵感就抓住了一个作品的核心。这样的灵感是漂浮不定的,有时候在精神里存留的时间是非常短暂,是一闪而过的。所以不是说你会敏锐客观的观察一个对象;而同时是要敏锐的观察你自己,这是很难的。
 
刘:
于很多艺术家而言,作品在世界上许多大博物馆展出,出版自己的回忆录,建立了自己的博物馆,这些可能是成功的标志。

马蒂斯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成功意味着达到目标,也意味着被限制。记得Goncout兄弟在日本大时代的艺术家一生中要多次改变自己的名字,为的是能够保持个人自由。

姚:
成功是不同的,有人认为靠卖画进入小康生活,安居乐业,像有的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也得到了这样的成就,也算成功;有的人会在商业上成功,也会在艺术上成功,但也有商业和艺术都成功的艺术家。也有艺术上成功,但是商业上不成功的艺术家,比如梵高,他在艺术上是多么的成功,但身前贫困潦倒,你们说这算成功吗?而我认为,艺术家最大的成功,是其作品能进入人的心灵和记忆,为那段历史留下了一笔精神的财富。成功归根结底都是要历史和社会来检验的。
 
艺术家受到的限制无非是两种。一种是政治上的,一种是经济上的。商业上的成功会限制了你,比如你画了某种题材,受到了认可,从而不能改变,这便是限制了创作的自由。所以成功同时也可以是一把双刃剑。最好的艺术家是牵着市场走,比如毕加索,永远都在创新。

刘:
我们现在接触到的有些艺术家都是以收入标志着成功。
 
姚:
这已经成为现在社会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志了。
 
刘:
有人认为,您在体制内多年了,却没有被体制影响和局限,您是怎么做到的?
 
姚:
对于什么是“体制”这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我是长期在国有艺术机构从事创作活动的画家,这和一个教授在公立学校领工资进行教学和创作的画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陈寅恪说过:“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作为一个艺术家,你应该有独立的判断,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自信。

姚钟华先生照片:

幼年时的姚钟华


与父亲姚蓬心母亲王慧媛。姐姐曼华弟弟增华、清华合影于1946年


刚考上中央美院附中时的姚钟华 1955年


和僾尼族老乡在一起  1975年


大学时代的姚钟华  1962年


1978年为东川业余画家示范   1978年


1979年在人民大会堂作画

幽默是一种人生态度
刘:
中国和西方都很有多优秀的漫画作品。谈谈您的这次水墨漫画作品。

姚:
漫画作品是一种最贴近大众的样式。它像文学中的杂文和小品一样,有时能最直接的针砭时弊。漫画家是一种最敏感和高危的职业。几年前,在法国的“查理周刊”,被恐怖分子血洗,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漫画也是一种最能体现艺术家人生智慧和幽默感的样式。现在中国几乎没有漫画,只有动漫。我的漫画是漫画园地里的中国画。也是中国画里的漫画。形式上继承的是诗书画结合的传统。和其他漫画不同的是,我更强调的是它的绘画性和观赏性。我的取材大部分来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与观察,也来自街谈巷议、读书偶得;甚至于一些手机上的段子和微信。
 
刘:
这些水墨漫画作品您用了很多诙谐幽默题材,幽默是一种文化修养,是一种理解认知后的高度表达,现在的很多人都不具备。

姚:
我觉得幽默感是与生俱来的,这个不是特意去学习的。黄永玉说过,一个人听笑话的反应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智商。有的人好笑的事情他不笑,不好笑的事情他却哈哈大笑。我现在看微信上有很多调侃的笑话,我眼泪都笑出来了。说明中国人还是很有幽默感的,幽默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纽约拜访美国著名评论家柯珠恩女士及柯恩先生,1996年


在墨西哥太阳金字塔 1997年


在印度为流浪僧人画像 2007年


在罗马斗兽场 2011年

一个普通人
 
安:
您什么时候发现您开始出名了?
 
姚:
到现在我也不觉得我是一个很有名的艺术家,我也不把这个当成一个目标去追求,我就是自然而然的画画,顺应自然。
 
安:
姚老师,用一句话描述自己您会怎么说?
 
姚:
我是一个普通的人。




姚钟华作品:

                                                                                                     
        姚钟华 《啊!土地》布面油画 94X180cm 1981年                                   姚钟华 《夸父追日》布面油画 102X180cm 1963年                        姚钟华 《背水的阿佤》布面油画 180×180cm 1989年

                                                                                                                    
       姚钟华 《红色的高原》布面油画 163×150cm 1984年                              姚钟华 《土林梦》布面油画 160×160cm 1986年                                 姚钟华 《阉割》水墨 86×133cm 2005年

                                                                 
     姚钟华 《有一位骑士》布面油画 74×110cm 1988年                                  姚钟华 《竹楼夕照》布面油画 140×180cm 1982年







关于艺术家:
 
姚钟华  云南昆明人
195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6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曾先后在北京、巴黎、台北、洛杉矶、费城、昆明举办个人画展。1972年以来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及国家主办的前往东欧、巴黎、纽约等地的重要画展。
作品多件为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所收藏、陈列。先后前往法、英、荷、比、西、波、意、俄及美、加、墨诸国进行艺术交流和考察。2016年中国美术馆等单位主办“生命的壮彩——姚钟华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30件。
作品收入《新中国文艺大系、美术卷》、《中国当代油画》(河北版)、《中国当代油画》(山东,香港版)、《中国当代美术全集》(油画卷、壁画卷、水粉卷、邮票卷)、《二十世纪中国油画》、《中国当代美术、油画卷》、《1949-1986的新中国美术》(柯珠恩著·纽约出版)、《中国美术六十年》(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大型画集《姚钟华画集》等重要画集。
出版过十余种个人绘画作品集,文集《艺术·生活·往事》、《艺林漫步》、《风雨丹青》。散文速写集《速写与纪事》。编著《从古希腊到毕加索·美术欣赏丛书》16集、《古滇青铜器拓片集》。参与主编《彩云南》大型书画集。历任:云南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油画学会常务理事,云南油画学会主席。
现任:
云南油画学会名誉主席,云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