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巧农桑 Aura of Rice Grains
Katharina Rähmi作品展 Exibition Of Katharina Rähmi 2019.12.08--16:00PM

914b64af30f1e3b495f7ade2c53d387
5d543a8ad0818b162fc020f97193e8e
7d430f1a948f4c8caa3e3c5c67f99b7
c890e0945433836e707fa6fd159c212
09923c6bb2fe1a21c884db820a12400
5e1564385201cc15b2062d4b2547b6e
780584582e51116a6b41a9d7dd8eb59
6b0355022788ff6ed61ad69a486e92d
dd3b4342e06532aec100bc4f832345e
来自瑞士的艺术家Katharina Rähmi,成长于巴塞尔附近一个名叫铎尔纳赫的小村庄。上世纪70年代在巴塞尔艺术学院学习织物设计时,开始对欧洲以外的文化和艺术形态深感兴趣。教授们从亚洲带回来的布料、食品、绘画、文字和图像,激发了Katharina Rähmi对亚洲文化的痴迷。自1983年开始,她在瑞士和欧洲多个美术馆、画廊和艺术空间的展览中,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语言风格的绘画、装置等作品。此次在中国昆明艾维美术馆即将开启的 “ 百巧农桑 Aura of Rice Grains——Katharina Rähmi作品展 " ,是其作为驻地艺术家在中国的首展。

艺术家Katharina Rähmi的作品源于对大自然的感受和对西方及非西方艺术的理解。东方哲学中所体现的天然质朴,与其紧密相连。她曾多次到访印度南部和北部,并在那里深入研究了亚洲和佛教的艺术及哲学。这些研究至今对其生活和艺术创作影响至深。本次展览,艺术家将用大米作为其研究对象进行创作。

米,是一种普通食物,但每一颗米粒中都孕育着大自然即将新生的物质。米的生长周期、尺寸以及它延伸出的内涵激发了艺术家的灵感,促使其将它转换成艺术的形式。

约9000年前,中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开始种植水稻,中国文化与农业文明的形态由此决定。水稻作为第一批被人类所驯化的农作物,见证了人类文明发展的悠久进程。原始社会时期,出于对生产力提高的迫切需要,各种利于耕作的农耕工具产生,这是原始人类对生态环境及经济方式改变的适应。在《山海经·海内经》中首次被提及的“百巧”,亦是指各种农业工具,同时也意味着,在这个东方的伟大文明,人以水稻为媒介,与世界建立起了连结,以此在其中定位了自己的存在。

禾本科植物被人类选择,取决于我们大脑对于碳水化合物的代谢与消耗,我们以此来看是被决定的。而人类对作物漫长的适应与驾驭,磨练着我们在群体中的协作与个人性的挣扎。

大米,是从中国起源的重要作物,在亚热带及赤道地区,被奉为主食。它是人们生存所需,极具价值。回到中国的神系里,五谷由专门的神掌管,因此,大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含义。在很多文化传统中,大米代表生命、新生、成为和流逝。大米拥有丰富的传统和仪式的特性。对艺术家而言,大米象征着集体的灵魂、集体的记忆和集体的福祉。米传递着希望,凝聚了集体的灵魂。在驻地创作的每天,Katharina Rähmi都会专注地和大米对话。因此,大米也成为艺术家的精神食粮,展览体现了Katharina Rähmi对精神食粮和东方文明的敬意。

本次展览,Katharina Rähmi将通过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刺绣等形式表达其艺术内涵。其创作过程,附着了艺术家两种建立,艺术家在与米背后的世界参与;艺术家及她的媒介与当下环境的参与关照。作品里也附着了两种过程与时间:艺术家参与作品的时间,体现了艺术家多年来对佛教的冥想和理解,以及游走四方旅行积淀的印迹。同时,人类与世界相互确立的漫长过往,才为艺术家提供了“米”背后真正丰富的内涵。

在Katharina Rähmi的创作过程中, 大米通过她的解读和表达 ,得以在数千年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求到平衡。也希望观者在展览中,让大自然的厚重,带给我们真正的滋养和疗愈,感受到它的灵性与光芒。
                                                                                                                
策展人 刘菁
2019年11月于苏黎世



瑞士艺术家卡特琳娜·莱米是一位跨越文化与时空的使者。尽管她生活在西方,但东方却是她认同的精神家园。她所创作的当代艺术品象征着古老文化,传达了千年文化意象。如果我们略微了解一下莱米成长的过程,就会理解她是如何跨越东西方文化的。上世纪70年代,她毕业于巴塞尔设计学院织物设计专业。学习期间,她不仅了解了西方艺术史,还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很快沉浸于各个博物馆中。之后她多次在亚洲长时间地旅行,访问过印度、尼泊尔,以及中国和日本。艺术家长期研究亚洲文化和佛教艺术及哲学。她至今学习卷轴画和水墨画已有30余年历史。同时她曾在瑞士的一所设计学院教授织物设计课程,以维持生活所需。莱米曾多次在瑞士、德国及纽约举办个展和群展。

2019年春天艺术家在中国杭州学习中国传统水墨画,尤其专注于山水画。此次机缘巧合,她得以在中国举办个展,以9000年前就在中国开始培育种植的大米为载体,创作一系列艺术作品。

此次展览中,艺术家使用了120公斤的大米,就地制作了两个装置。展览结束后,这些大米将会被艾维美术馆收集清洗后,捐赠给富民小水井合唱团成员所在的村庄。这使人不仅联想到曼陀罗坛城沙画仪式。过去几年里,艺术家使用毛笔和丙烯颜料,绘制了3 x 3米的曼陀罗。几何构图严谨,图形和颜色都遵循严格的定义。

卡特琳娜·莱米把绘制曼陀罗的思想和技法应用到在艾维美术馆的展品的制作中,使传承千年的古老技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她的作品体现了概念艺术、极简主义和德国艺术家沃尔夫冈·莱普的精神。她创作使用的大米只是多种媒介中的一种。

本次个展展出的作品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艺术家于2019年创作的。她曾在过去几年多次尝试使用大米进行艺术创作。大米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家通过装置、绘画、书法、影像,甚至是刺绣作品,多方位地展现了精致细腻的手工工艺及其独特的审美。她的作品从地面装置到挂在墙面的绘画作品,并由此延申到整个展厅空间。作品不仅与展览空间相连,更令人有超越时空之感。

卡特琳娜·莱米在制作装置《米·山》时,花费数小时时间,将361个米堆排列成矩阵形状。制作《米·圆》时,她将大米平铺成一个直径6米的圆形。抬眼间,如黄金般耀眼的米粒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它是由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段朋江先生根据艺术家的绘图,手工刺绣而成的。24颗《米·珍》,代表着大米米粒,由白色陶土制成。它们非稳态地直立,随意散布在大厅中,让我们想到在2号厅里的影像作品:“或许是风”。在《米·米·米》的纸本作品中,同样呈现了重复与系列的理念。卡特琳娜·莱米像在中国书法中重复练习一样,在宣纸上绘出一个接一个米粒的轮廓。每一颗绘出的米粒就像一个汉字一样。白色的《米·山》从近处看具有可塑性,从远处看,像是白雪皑皑的山峰,直指天空,在那里,充实和空虚相遇。白色的颜料绘制在白色的宣纸上,亦实亦幻。艺术家解释道:“绘画的同时,亦是冥想,集中意念,自我观照,直入澄明。”在艺术家的所有作品中都可以触摸到她的这种态度。艺术家将自己和物品,和她自己联系起来,直到物品的特性消失,只留存体验,审美的体验。对艺术家而言,这种审美也是她所拥有的一种精神食粮,一种幸运。她愿意与众人分享这种感受。

展览的主题是米的光芒。可以从词意上理解为细腻、潜力、光辉和审美。它也代表了艺术作品的光芒。百年前的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强调,摄影术使艺术品复制从技术上成为可能。瓦尔特·本雅明提到光芒时,还提到与之相关的一个概念,及痕迹:“痕迹代表触手可及的近,无论它距离有多远。光芒表征遥不可及的远,即便它就在眼前。通过痕迹我们感知事物的存在,透过光芒我们体验到精神的共鸣。”

大米是天然谷物,它的痕迹和光芒都可以在卡特琳娜·莱米的作品中找到。这些水墨画最初读起来像大米留下的痕迹。通过以大米创作的艺术品,我们可以体验到大米的光芒。这些作品深深触动我们的,正是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家近乎虔诚的全身心投入为作品注入的光芒。那一刻,我们感受到一种超验而神秘的感动与激情,久久不能平息。

 
学术主持 伊莎贝拉·科普夫里
2019年12月于巴塞尔
发布日期:2019-12-08 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