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形状
孩子眼中的彼岸世界 2018.11.17--11.30

8fcda37d8a544856ac50203e02e8b3b
a59f34cd635e1c4bce5510ffcaa0f5d
cbb8d3064304ad2a78ad9b14ae05ddf
9ddd9135f68fe3f587b8376774b1ce4
4518edfcc61692fcc3df7e06daf38cc
30c100af79f2d4591611e1baced3158
0ab7e801ffdd1b8d8376c7f14a86a76
07d55ecd18f3e47ad80a3194d9653a2
儿童通过艺术,用美的方式表达出对所处世界的认知,创造的过程是孩子表达情感和思想的通道,儿童将思维的图像客观化处理,最终形成成年人眼中所看到的童趣图式。

“死亡”在成人字典中,是一个会灼伤嘴唇的词汇,不会轻易提及,在固化的成人世界中,对于“死亡”的说辞从未被正视过,仿佛在这个“彼岸世界”里是充满避讳,是不吉利的,成人闭口不谈,孩子也无法认知。在医学上,人的死亡指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及脑死亡。在佛教中,死亡是生命形式的消失,是一个“生死轮回”的过程;在基督教中,死亡是撒旦引诱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承受归土之罪的结果;而在日本人眼中,人死后灵魂的安置与你死亡的方式有关,自然死亡者,你的灵魂将回到你身前所构建的天堂中,而自杀者,灵魂只能留存于自杀之地;在墨西哥人眼中,人分三次死亡,第一次是肉体的死亡,第二次是社会宣布你死亡,第三次是终极的死亡,肉体已逝,无人铭记,世上再无任何可见可循的痕迹,即真正的消逝……

成人眼里的死亡被成年人异化和理想化,拙稚的年纪所理解到的死亡,不同于成年人所陷入的模式,儿童眼中的死亡是一种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分。成人和儿童之间存在某种艺术感知的差异性,从理解到表现,到最终的艺术表达上,出现了对死亡天马行空的理解,也造就了丰富的画面。这些图式符合儿童对于事物的原始认知,多数是以物体粗略的形状构成的,弯曲的线条、大致的外轮廓及主观色彩和自我愿望的混合。孩子在脑海中营造的“彼岸世界”,通过儿童天生对艺术的直觉和创造力用另类的方式延伸下去,让充满童趣的物体与死亡之间碰撞出了“消逝的形状”。

孩子通过视觉的表达方式来阐述死亡,是对死亡的再度认知和自我判断的深化,而这奇思妙想的过程即是儿童艺术的价值所在。
                                                                                                                         
策展人  侯婧  
                                                                                           2018年11月13日于昆明


看 见

     关于"死"这话题对于我们来说是忌讳到不能忌讳的存在。这个主题的确定是因为南边工作室小区里,有孩子从楼上跳下去,因此妈妈群炸开了。妈妈们讨论到关于"死亡"的话题,那何不将一切正常化,因此我提议,大家一同便定下以这为主题的展览。

    定下来,遇到的问题不是一般的多。首先,如若展览是关于美好或向往或未来,很好描述,但关于死亡,如何讲述?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讲述?他们的理解力如何?其次,家长反应比较激烈,原因是这不可说的课题你们非要拉着孩子眼睁睁望着,太残酷。再次,就是如何抛砖引玉一般让不同人看见。等等无数无数的问题,但不管什么问题,依然改变不了要做这样一个展览的决心。

     感谢妈妈们,接下来不停有妈妈给我提出精彩的建议,慢慢自己思维也有头绪。"死亡":是消失,是告别,是爱的延续,是美好的陪伴....一片叶儿的枯萎,一条小鱼的离开,一阵清风的滑过,都在"死亡"这具有仪式感的告别中"离开".那这些离开将会给我们留下的是什么呢?

     其实孩子能力我们永远小觑。在我们大人世界里害怕着的,留于表面的,在孩子那里有最终的答案。是的,从小到大孩子都有一个暖暖的答案,那就是"爱"。没有区别,没有时间,没有物种,没有限制的包容。因此,等一堂堂不同材料同一主题,孩子们呈现出来的画,却是千姿百态的美好。

     很多时候我也疑惑,我也在尽力去解释关于一切的问题。比如我会提到"死亡就是不会再回来,就是找不到任何信息的消失"。孩子们的答案却说:我死去的兔子一直陪着我,它会变得大大的,我们都很开心;我们家青苔死了,我把他画出来;我家的小仓鼠被老鼠吃了,我希望他们是好朋友;恐龙也是消失的;哦,还有木乃伊,头上插着刀,流着血.....然后这群小可爱就沉浸在自己快乐的海洋里。我却像多余的人,怀抱着我们大人对生命的沉重,眼见着这群孩儿将这沉重画成幸福,画成爱。

     是呀,很多的理解和不接受都是我们大人自体出问题。与其说这场画展是办给孩子的,不如说是孩子们通过这画展给我们大人上的一堂课。我们太自以为是,比如我想以色彩的块面来区分每个板块的主题。好吧色彩出来,孩子依然会将不同主题的事物画出暖暖的节奏来。以至于我拿着作品到美术馆预选的时候,被不停询问,这就是你们关于死亡的主题?我只有点头称"是"。

     大人的世界荆棘丛生,我们常常会不自知将那些恐慌,害怕,自以为是的暴力扔给孩子。半年前我认为这场画展应该让孩子见到生命来之不易,珍惜这些来之不易。

    可现在我知道那是错误的,孩子一直都看见,看见生命最本初。是我们大人慌乱中,不负责的将一切理所应当仍给孩子,让他们失去,所以这场看见就是孩子给我们大人最好的礼物。保护好孩子们,让自己能看见。就像我问儿子:我们来这里,来这世界是干嘛的?儿子脱口而出:来度假的。一个让我惊呼的答案。是呀,望着春来秋去,一切都需要欣赏接受的眼光。

    谢谢大家,特别特别感谢在肿瘤医院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洁,将为家长带来一场关于"死亡"的讲座;感谢悠贝,从一开始的创作提供绘本,之后还会给孩子们带来绘声绘色的精彩故事;感谢艾维美术馆大力支持;感谢我们所有辛苦付出的老师们,还有我可爱的张锦同志,每当我状态极差的时候,她的一句"坚持"足矣;最最感谢可爱的家长们,是你们不断信任才走到如今,谢谢!最最最感谢宝贝们,是你们教会我太多东西。

  熊卿
201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