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屏、皱折与色彩与中国传统的相遇 Elisabeth Sonneck作品亚洲首展 2018.10.2--11.6查看更多
重屏、皱折与色彩
与中国传统的相遇 Elisabeth Sonneck作品亚洲首展 2018.10.2--11.6
查看更多
来自德国柏林的艺术家Elisabeth Sonneck ,1962年生于德国宾德(binder),曾在德国奥特斯伯格艺术学院学习。她将其创作的作品称之为现代的“Scrollpainting”(卷轴画)。从2006年开始,她在德国和欧洲很多美术馆、画廊和替代性空间,根据各种不同的空间形态创作了具有自己独特语言风格的绘画、装置作品。此次在中国昆明艾维美术馆即将开启的“重屏、皱褶与色彩:与中国传统的相遇”,是Elisabeth Sonneck作为驻地艺术家在亚洲国家的首展。
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可以被视为对欧洲传统绘画空间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和质疑。她的作品将传统的绘画媒介从空间延伸到时间这个维度,创造了一种流动的、可以行走的空间关系,观众成为作品主动的参与者和阐释者。每一个观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和观看态度,重组不同的色彩和空间关系。空间、时间与色彩的互动与交织是Elisabeth Sonneck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以当下流动的的艺术情景传达绘画的物理现实与质感。这一思路,让我们想起中国传统绘画媒材,如卷轴画、手卷与屏风的观看与阅读方式。这种观看与阅读方式,与欧洲传统的以建筑空间为中心的绘画媒材来比较,其观看视角更多的是时间的、散点的、去中心的、游动的、非线性的。山水花鸟、梯台楼阁和人物,都是移步换景,虚实相生,可以“卧游”其中的非物理性空间。中国绘画的视觉空间是开放的、流动的、无界框的,它允许视线沿着固定的方向有节奏地流动,并以无限的想象去填补和开启那些留白所包含的可能。中国艺术是时间的艺术,线性时间的流逝感在中国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分外突出。中国画作为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体,是其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试图运用从绘画、卷轴到装置的各种方式来处理、表达空间、时间与色彩的微妙复杂关系,在作品的叙事方式这一维度上触及了中国绘画的独特品质。在中国古典绘画的传统中,画面的感性展开和呈现的动作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同我们徐徐打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只有这一展开的动作才能呈现出真实的画面。在这里,时间隐藏在它历史的皱褶里面等待知音,犹如伯牙与子期的鼓琴相遇:这是一种歌唱与倾听对话的时空关系。
色彩也是Elisabeth Sonneck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和表现方式。她的视觉观念旨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和亲和力。艺术家认为,色彩更能使人沟通,在这方面类似于音乐。此外,她的装置通常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材料,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来混淆、打破观众的视界,并将其身体融入可行走的三维的可变化的色彩空间中。与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对色彩处理的理性平面控制方法不同,她的绘画作品中综合了极简主义的色彩观念,同时更具实验色性、开放性和东方意味。Elisabeth Sonneck认为,色彩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它的情感表达取决于整体背景和现场,就像德籍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的作品所表达的。她自由的色彩节奏是其精确的绘画动作产生的结果,颜色中微妙的细微差别被空间关系揭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简洁重复的绘画动势强调了绘画过程中的时间概念。她创作的许多具体空间的作品,都反映了各个不同空间聚落的特殊性,艺术家将这种特殊性转化为色彩空间。室内的绘画以及大量彩色纸卷装置,它的形状由物质内部的张力来决定,介于绘画、物体和雕塑之间。
这里,艺术家强调了绘画形象和真实世界之间以及绘画形象彼此之间的隐喻性关联。重视想象的真实大于感觉的真实或逻辑的合理。同时,重想象的真实大于感知的真实,不是轻视理知的认识因素,恰好相反,正因为理解(认识)在暗中起着基础作用,所以虚拟才不觉其假,暗示即许可为真。因有理解作底,想象才可以这样自由而不必依靠知觉。 这种美学取向,其实也是艺术家制造空间视觉幻术的前提。
通过对空间色彩的灵活多变的处理和表现,她创造了一系列不同的、与身体有关的空间表现形式,在内向的站立卷、连接墙壁和地面的长床单、自由悬挂的螺旋和其间的众多雕塑状态之间。每种形态都在现场精确平衡的情况下出现,在那里,物质张力触发了形体的有机转动。仿佛一个相互转化的能量场,每一张纸都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在另一个场所使用,没有任何结果,观众身处其中却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这种能量的在场,及其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转化过程。
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艺术家,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试图用欧洲绘画语言的方式来描述中国绘画的写意风格。但是,只是为了表达这种敬意,就让艺术回到过去显然并非艺术家的图谋。作为一位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对话抱有强烈兴趣的艺术家,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时间概念和丰富的造型、色彩变化,她是在用一种超越文化边界与媒介的方式来向中国伟大的艺术传统致敬,并在一个时间与空间循环交织往复的色彩中,与这个我们逐渐消逝的传统不期而遇。
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可以被视为对欧洲传统绘画空间关系的一次重新定义和质疑。她的作品将传统的绘画媒介从空间延伸到时间这个维度,创造了一种流动的、可以行走的空间关系,观众成为作品主动的参与者和阐释者。每一个观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觉经验和观看态度,重组不同的色彩和空间关系。空间、时间与色彩的互动与交织是Elisabeth Sonneck作品中最重要的表达方式。艺术家以当下流动的的艺术情景传达绘画的物理现实与质感。这一思路,让我们想起中国传统绘画媒材,如卷轴画、手卷与屏风的观看与阅读方式。这种观看与阅读方式,与欧洲传统的以建筑空间为中心的绘画媒材来比较,其观看视角更多的是时间的、散点的、去中心的、游动的、非线性的。山水花鸟、梯台楼阁和人物,都是移步换景,虚实相生,可以“卧游”其中的非物理性空间。中国绘画的视觉空间是开放的、流动的、无界框的,它允许视线沿着固定的方向有节奏地流动,并以无限的想象去填补和开启那些留白所包含的可能。中国艺术是时间的艺术,线性时间的流逝感在中国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中分外突出。中国画作为时间性与空间性的统一体,是其区别于西方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试图运用从绘画、卷轴到装置的各种方式来处理、表达空间、时间与色彩的微妙复杂关系,在作品的叙事方式这一维度上触及了中国绘画的独特品质。在中国古典绘画的传统中,画面的感性展开和呈现的动作是联系在一起的,如同我们徐徐打开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只有这一展开的动作才能呈现出真实的画面。在这里,时间隐藏在它历史的皱褶里面等待知音,犹如伯牙与子期的鼓琴相遇:这是一种歌唱与倾听对话的时空关系。
色彩也是Elisabeth Sonneck作品中的一个重要的媒介和表现方式。她的视觉观念旨在强调色彩的表现力和亲和力。艺术家认为,色彩更能使人沟通,在这方面类似于音乐。此外,她的装置通常包括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和材料,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来混淆、打破观众的视界,并将其身体融入可行走的三维的可变化的色彩空间中。与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对色彩处理的理性平面控制方法不同,她的绘画作品中综合了极简主义的色彩观念,同时更具实验色性、开放性和东方意味。Elisabeth Sonneck认为,色彩作为一种不稳定的因素,它的情感表达取决于整体背景和现场,就像德籍美国极简主义艺术家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的作品所表达的。她自由的色彩节奏是其精确的绘画动作产生的结果,颜色中微妙的细微差别被空间关系揭示出来,在这一过程中,简洁重复的绘画动势强调了绘画过程中的时间概念。她创作的许多具体空间的作品,都反映了各个不同空间聚落的特殊性,艺术家将这种特殊性转化为色彩空间。室内的绘画以及大量彩色纸卷装置,它的形状由物质内部的张力来决定,介于绘画、物体和雕塑之间。
这里,艺术家强调了绘画形象和真实世界之间以及绘画形象彼此之间的隐喻性关联。重视想象的真实大于感觉的真实或逻辑的合理。同时,重想象的真实大于感知的真实,不是轻视理知的认识因素,恰好相反,正因为理解(认识)在暗中起着基础作用,所以虚拟才不觉其假,暗示即许可为真。因有理解作底,想象才可以这样自由而不必依靠知觉。 这种美学取向,其实也是艺术家制造空间视觉幻术的前提。
通过对空间色彩的灵活多变的处理和表现,她创造了一系列不同的、与身体有关的空间表现形式,在内向的站立卷、连接墙壁和地面的长床单、自由悬挂的螺旋和其间的众多雕塑状态之间。每种形态都在现场精确平衡的情况下出现,在那里,物质张力触发了形体的有机转动。仿佛一个相互转化的能量场,每一张纸都可以用另一种形式在另一个场所使用,没有任何结果,观众身处其中却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这种能量的在场,及其相生相克、和谐共存的转化过程。
作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敬意的艺术家,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试图用欧洲绘画语言的方式来描述中国绘画的写意风格。但是,只是为了表达这种敬意,就让艺术回到过去显然并非艺术家的图谋。作为一位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交流、对话抱有强烈兴趣的艺术家,Elisabeth Sonneck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时间概念和丰富的造型、色彩变化,她是在用一种超越文化边界与媒介的方式来向中国伟大的艺术传统致敬,并在一个时间与空间循环交织往复的色彩中,与这个我们逐渐消逝的传统不期而遇。
学术主持 管郁达
2018年10月9日于昆明
2018年10月9日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