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计划 云南省高校毕业作品展 2022.06.14--7.31 查看更多
未来计划
云南省高校毕业作品展 2022.06.14--7.31
查看更多
“未来计划”高校毕业作品展汇集了云南地区五所艺术院校,近200件作品。将于2022年6月呈现于艾维美术馆。我们选择毕业生作品以“集体”的方式呈现,意在将他们的所思所想交织在观众面前,扩展出观照世界的另一维度。
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性的代表,作为一个呈现的场域,可以让同学们去检验自身表述的有效性。而这种判断一定会是多元的,每个人自身有判断,每个人也会接收到其他人所判断的信息,这也将是感知社会的第一课。年轻人需要被看见,被在意、被发现。“正如莫德对哈罗德说,我想变成一朵向日葵,因为它长得高,并且很简朴。如果是你,会想要变成什么样的花?郁郁寡欢的少年看着一片白色雏菊说,也许是它们其中的一朵,因为它们长得一样。莫德说,它们不一样,若仔细看,就能看到它们有的花瓣多,有的花瓣少,有的朝向左边,有的朝向右边,有的开得正好,有的将近枯萎……这世间有如此之大的悲伤,是因为很多人可以忍受像这样的对待。”这段台词大概如此,记忆中可能略有偏差。莫德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的个体性应该自主发展,并且被尊重。虽然有限制,有瑕疵,但他们在找寻自己的说话态度,自己的说话姿势,自己的说话方式,这就是一种开放的生命形态。
我们所有人都浸润在当下的环境中,而对当下的知觉是最难判断的。在这次展览中,或许有些作品的面貌并不成熟,但这些作品就是一群以艺术为话语的年轻人对今日的呈现,我们从这些未来的艺术家们身上看到今天的镜像,同时也有可能是今天对未来的寓言。美术馆希望在院校与社会间建构起交流的平台,将艺术引入我们的生活间隙之中,融化开来。
美术馆作为社会公共性的代表,作为一个呈现的场域,可以让同学们去检验自身表述的有效性。而这种判断一定会是多元的,每个人自身有判断,每个人也会接收到其他人所判断的信息,这也将是感知社会的第一课。年轻人需要被看见,被在意、被发现。“正如莫德对哈罗德说,我想变成一朵向日葵,因为它长得高,并且很简朴。如果是你,会想要变成什么样的花?郁郁寡欢的少年看着一片白色雏菊说,也许是它们其中的一朵,因为它们长得一样。莫德说,它们不一样,若仔细看,就能看到它们有的花瓣多,有的花瓣少,有的朝向左边,有的朝向右边,有的开得正好,有的将近枯萎……这世间有如此之大的悲伤,是因为很多人可以忍受像这样的对待。”这段台词大概如此,记忆中可能略有偏差。莫德说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的个体性应该自主发展,并且被尊重。虽然有限制,有瑕疵,但他们在找寻自己的说话态度,自己的说话姿势,自己的说话方式,这就是一种开放的生命形态。
我们所有人都浸润在当下的环境中,而对当下的知觉是最难判断的。在这次展览中,或许有些作品的面貌并不成熟,但这些作品就是一群以艺术为话语的年轻人对今日的呈现,我们从这些未来的艺术家们身上看到今天的镜像,同时也有可能是今天对未来的寓言。美术馆希望在院校与社会间建构起交流的平台,将艺术引入我们的生活间隙之中,融化开来。
策展人 刘菁
2022年6月于昆明
有幸参与到艾维美术馆未来计划展览的展陈设计工作,成为未来计划的一部分。此次展览包涵了多所艺术院校的毕业生的作品,其跨越多个专业。从媒介上有架上油画、水墨、多媒体影像、装置,以及服装设计和平面设计,如何在现有的空间内展示如此复杂的作品样式,平衡每一种艺术样式所带来的视觉体验,是展陈设计的基本命题之一。绘画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体的,只是因为媒介的不同,各有分工细化,而艺术是统一,时下即将毕业的学生所感所受是统一的,本着这个基本的想法,在展陈设计上将所有架上绘画,包含所有媒材的作品,以绘画主题为类聚,彼此分为:人物(写实与表现)——动物(工笔与寓意)——植物(花卉)——场景(风景);以色块关系平衡视觉体验,消解绘画之间的冲突;以画面面积的大小排列,让绘画在墙面上保持一定距离,又体现一种面积之间的和谐。这种方式虽然有效,但也不得不承认对于布展工作人员以及现场控场来说都是件非常具有挑战的事。不过,事实证明他们做的非常棒,架上绘画将传统零散、线性方式的转换成为多点、平行多元的当代展示方式,让展线上留有大量的“空白”,这让观看者有效的缓解了作品聚集所带来的焦虑感,无疑这一做法也让艾维美术馆的空间优势一览无遗。对展示的作品而言,也从陈列方式中对学院院系为框架的结构中解放出来,重新让人们再去观看,不是做为一个人的叙事,而是作为一代人的叙事,成为一个时代叙事的一部分,正如未来计划的一部分一样。
展陈设计师 王宁
2022年6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