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美·金有所属
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年度成果展 2019.10.29--11.29

090d0d8c988fc624186c822d319127d
e35dd5af72537944dad3c7286c88cd8
66d558eb4abfdc20788f1a22370e3d5
85f547a3fd6e2f2886b1a7ec3f8abff
f35fe498e9fc6c6821174135f3cca4c
3f9e3f39aab72cd40fadea31c2ee09f
a9edb4c092a5a829b13f53a3b9a3754
9791e60456719625ca1bb95b9804cdb
b10f34b2c46626c0362f6723cda6403
fd79d215506c954ade3c384b219834f
dbe54033ab11361871292ec0c5a44ed
386697a9c92bfd44546b54aed25c536
39dede31090d96412476ec58fe16576
8cafd767bc7d0583d4a9e6ef1af375a
金属工艺,是云南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之一。据悉,战国时代的云南就有关于金属矿产开采、冶炼的记载,在随后的数千年里,工艺精湛的青铜器、铁器、金银器、铜器、锡器在这片土地依次绽放光彩,惊艳世人目光。2019年10月29日,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携手来自全国各地的金工匠人、艺术家,带着56件精心设计制作的金属工艺作品回到了“金属王国”,并在昆明滇池畔的西山艾维美术馆奉献一场金属工艺的盛宴——“文化之美·金有所属”年度成果展。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成立于2017年,由清华大学联合雪花秀品牌共同发起成立,基金以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术资源,致力于保护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18年,基金首年度项目选址山西,以“文化之美·漆心可见”为主题,聚焦山西漆器髹饰技艺的保护、研究与推广工作。2018年10月,“文化之美·漆心可见”年度成果展惊喜亮相山西国宝建筑永乐宫,这是永乐宫三大殿首次以展览空间的形象示人。展览期间,殿中七百年历史的恢弘壁画与精美雅致的漆器作品交相辉映,令人惊叹。2019年,基金定点云南,以乌铜走银制作技艺、银饰锻制技艺、斑铜制作技艺、户撒刀锻制技艺、锡器制作技艺这五大云南最具代表性的金属工艺为研究对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基金项目组依次开展落实了云南金工传承人采访、课程培训、出国游学、理论研究、设计实践等一系列传统工艺对接当代生活的探索性工作。10月29日至11月29日,来自云南国家级金属工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家组成员和基金“传统金属工艺传承与创新研修班”的学员们将各自一年期的创新成果展陈于艾维美术馆,接受大众的检阅。我们期待这些作品为大家带来有别于传统的金属工艺体验,我们也期待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为当前的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新的思路,带来更多的可能。此外,基金邀请了清华大学、中国美协、云南各大艺术院校、云南美协、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专家、领导共同见证年度成果展开幕。在西山澄明的夜空下,伴随着小水井合唱团婉转动听的民谣与项目守护人佘诗曼女士的真挚祝福,让我们共同以匠心守护文化传承,以行动保护非遗之美。

艾维美术馆
2019年10月于昆明

•寻找线索

2018年山西永乐宫活动结束,当我们确定2019年雪花秀非遗保护的项目选定云南金银器的时候,就开始酝酿年终汇报展览空间艺术的彩头。
因为空间语言对于非遗保护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营造空间的艺术氛围,让非遗保护和传承项目在其中最大程度释放其魅力是我们的年度目标。因为一切物质化的成果都孕育于环境文化的母体之中,它不是汤和药的关系,而是一种用粮食酿造美酒的关系。物质构成、环境的物理因素、发酵使用的酒曲是最重要的因素。
遴选空间是重要的环节,在四个备选场地中艾维美术馆空间位置吸引了我,它居高临下俯瞰整个滇池和昆明,有王者风范。而登山的过程也是对结果漫长的期许和等待,根据经验这样的环境特质可以放大展览的效果,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于是如何加强空间场所的特质,就成了平行于组织非遗传承人们学习和创作的另一项工作。我再一次想到了声音这种场所因素,于是开始寻找和这地理相关的具有非遗特征的声音。根据汤海涛先生提供的关于小水井合唱团的线索,我很快就亲赴现场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2019年春节后不久,我和团队就去富民县寻访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合唱团。抵达小水井村的时候已是晚上八点有半,寂静的村落藏在大山深处,明月高悬山形魆魖路色发白。途径曲折辗转,从富民县城驱车夜行一个小时左右,星星点点的灯火之处便是那个稀松平常的村落。风尘仆仆的几辆车子睁着雪亮的车灯进入村里,没有狗吠,便知安宁。灯火通明之处便是教堂,也是村民们每日聚集祈福之地。大约夜晚九点的时候,劳作、家务后的村民们开始陆陆续续来到一个简朴的教堂里。换装、登台、列队,一位清瘦木纳的中年男子站在中间指挥的位置上,高举起双手拉开架势,左边一个胖乎乎的汉子拉响手风琴声,合唱开始……。在寂寥的大山里,这分合有序层峦叠嶂的歌声如霞光万道普照人间。与这歌声相逢的那一瞬间我如遭电击,一种震慑感和冥冥之中的熟悉感从内心霎那间扩散到了神经末梢。
晚上到达富民县小水井村以后,在教堂里观看到的小水井合唱团的排演

•这个团长这个团

团长张晓明1990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绘画系,曾是富民县文化局副局长。2002年在一次下乡调研中他发现了小水井村村民合唱的传统,并且这神圣庄重且层次感丰富的歌声深深打动了他。相信那是一次令人欣喜若狂的邂逅,清苦的生活、淳朴的面孔、神圣的歌曲,这种经验中的矛盾性汇聚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对初次见识的人形成了不可阻挡的情感冲击。当初向我积极推荐小水井合唱团的云南艺术学院教授汤海涛先生就描述过这样的感受,他说步入那个声场的一瞬间就泪奔了,那是音乐的力量,也是空间场所的磁性所致。后来张晓明与当地的爱心人士一起努力,将这个乡村里的唱诗班拉进了2002年富民县群众合唱比赛的赛场,最终小水井唱诗班获得第一名。同年,张晓明将唱诗班定名为“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2003年10月,该合唱团参加了“中国首届西部合唱节”比赛,获得青年组第一名。如今张晓明提前退休,一心一意地在做“小水井合唱团”的保护和推广工作。在他的帮助下,这个民间的原生态的合唱团不仅走出了深山,也走出了云南,甚至远赴欧洲和北美。
看得出来张晓明热爱这项事业,关爱那些朴实的村民。他既是一个推广人又像一个看护者,兢兢业业守护着这文明的香火。

简介

昆明富民县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来自于昆明市富民县的大山之中。那里海拔2350米,居住着150户、450人,都是苗族。苗族是一个爱唱爱跳的民族,但现在他们的歌唱方法却是来自于100多年前的西方。十八世纪未西方的基督教进入到了云南,人们学会了用西方传统的美声唱法唱歌,学会了演唱古典风格、巴洛克风格的音乐,以至于100年来他们忠实的传承了这种唱法。
小水井苗族农民合唱团有四个特点:一是农民,他们就是每天干农活的农民。二是苗族,他们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三是业余的,他们的演唱方法和技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声乐训练,而是口口相传得到的。四是都是来自于一个村的,这里面有兄弟、姐妹、父子、夫妻。
2018年,小水井合唱团受到美国纽约爱乐乐团、英国伦敦爱乐乐团的邀请,赴美国、英国为期21天的巡回演出,在当地受到热烈的欢迎。

文明的种子遗撒在大山深处
人类文明的交融、传播和信仰的播撒有关,而云南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地缘政治格局阻滞了文明的倒流,使得遗世独立的文明活体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
小水井村的合唱传统,源自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教活动。截至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先后到云南传教的基督教(含天主教)各分支教派组织达三十多个,云南信仰基督教的有汉、苗、景颇、傈僳、佤、拉祜、哈尼、独龙等民族中的少部份群众,分布地域近30个县。基督教在云南的传播能取得如此积极的成效,与传教士们充分使用了各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传教手段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积极创制和推广少数民族文字,通过音乐教育手段达到传教的目的。
传教士创制的少数民族文字为拉丁字母符号体系,这种易于拼读的文字使得许多教堂歌曲的唱词得以翻译成民族语,并被编写成音乐教材,比如根据《普天颂赞》、《颂主诗集》、《颂主圣歌》等教堂歌曲所移植翻译的一些曲谱唱词。由于教派差异,歌谱形式各有不同,计有:字母谱(拉丁字母谱、苗文字母谱)、简谱(阿拉伯数字谱)、四线谱,五线谱等多种。有了这些适用于当地民族语言的音乐教材之后,传教士们也就得以用歌唱的形式传播教义了。

日常生活中的颂歌

小水井村有150户人家、450多人,均系苗族,有“昆明苗族第一村”的称谓。这样的人口规模基本保证了合唱团人数的维持,由此合唱已经成为这个村落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内容。当地多山地,耕种不易。粮食生产以玉米、土豆和小麦为主。1937年,中文名为郭秀峰的澳大利亚籍传教士来到小水井村传教,并于当地设立了教会,唱诗班也随之产生。在郭秀峰的指导下村民都学会了高难度的多声部合唱,并口传身授代代相传至今。除了上世纪传教士留下的一般赞美诗,这些村民还会演唱亨德尔的《弥赛亚》、莫扎特的《荣耀颂》、贝多芬的《欢乐颂》等。据张晓明介绍,目前小水井合唱团的主体依然是小水井村的村民,但为了传承这个接近百年的传统,合唱团也开始接受其它村寨的村民加入。
小水井唱诗班的存在已接近一百年的时间,他们在传教士的教导下学会了四部和声,许多歌词都还使用英文。当地人从小就学唱赞美诗,唱歌已然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拿起锄头去种地,放下锄头就唱歌”,这就是他们日常的作息习惯。音乐人张荐听我介绍这个合唱团的情况之后,独自去村里做了一次田野调查。在那一次的调查正赶上了复活节,许多周围苗寨的合唱队也聚集到这里,这些合唱队是合唱团的基础。复活节里的赞美诗一首接一首连唱,合唱队一支接一支的登台,整整持续了几乎一天。张荐发现小水井合唱团专注于具有宗教属性的合唱,除了在教堂里听合唱之外,他们并不擅长苗族的民歌。张荐认为这个开始认定的缺陷,反而证明了小水井村人专注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们唱歌不是出于消遣和娱乐。

小水井村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后面两张照片由王艺忠拍摄,其中拄拐杖的村民叫潘美秀、牵着驴子的叫潘秀美,苗族有自己的“小名”,而“大名”是按照汉族的习惯来,方便与汉族打交道。

从微观社会环境来看,由于宗教的原因唱诗班在小水井村落内部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获得了外部世界的认同之后,小水井唱诗班作为宗教与乡村、政府和谐发展的中介,在社会建设中开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他们在村落中继续扮演多重社会角色,从开始的在宗教性先赋角色的层面上促进村民情感表达、思想开导、以及社会良好风气的建立与文化生活的丰富;到通过功利性的社会角色带动村落经济的发展与环境建设,合唱团将他们身上的每个社会角色都发挥出积极作用。此外,唱诗班也成为苗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每一次演唱前,团长张晓明都会认真细致地给听众介绍苗族的历史和服饰图案中的信息。

小水井合唱团是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文明交融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的文化结晶。此次、在一个弘扬和示范地方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活动中展示这个合唱团的风采,实乃醉翁之意不在酒之举,在乎展示一个关于文明流变的事实和规律。
 
策展人 苏丹
2019年11月北京—米兰航班
发布日期:2019-10-29 13:53